新德里垃圾山高60米超20层楼,面积抵40个足球场,2024年自燃毒倒40 万人,为何成了城市“标志性建筑”?

他们自诩超级大国、世界最大的民主国家、人类文明之光,可在这里,母亲河已成装满粪水的污水池:全国70%的地表水不适合饮用,超半数河流严重污染,95%的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,每年导致3000多万人染病,150万儿童死于腹泻。

这还不是全部。印度还是个垃圾遍地的国家,首都的垃圾山高达60多米,相当于20多层楼,如“地质奇观”般矗立在城市边缘。腐烂物混合着化学毒素,夏天甚至会自燃,释放的毒素让整座城市窒息。



今天继续带大家扒一扒印度,看看它的“脏”到底有多具体。在印度,“脏”绝非抽象概念,而是渗透在水、空气、街道、家庭乃至信仰体系中的日常现实。

先看夸张的水源污染,就以恒河为例。为啥选恒河?因为恒河流域是印度最肥沃的农业区,占可耕地面积40%以上,还集中了全国一半以上的人口,在印度人心中是真正的“母亲河”。

印度人爱在恒河洗脸、洗澡、洗衣服,接水做饭,甚至直接捧起来喝。不仅如此,生活垃圾往河里丢,觉得在家大小便“不干净”,也跳到河里“解决”。恒河真是倒了霉,摊上这群“妈宝”。

此前检测显示,恒河每100毫升水体中,大肠杆菌平均超10万单位,而世界卫生组织的安全标准是饮用水中不得检出——一旦有大肠杆菌,就意味着被粪便污染。更恐怖的是,瓦拉纳西等朝圣核心河段,节庆期间大肠杆菌含量能飙升至百万级别,妥妥的粪水,可印度人还是照喝不误。

这还不算最炸裂的。印度人多信印度教,恒河在他们心中不仅是母亲河,更是“圣河”,能“净化身心灵魂、洗涤罪孽”。于是,恒河每年要给超7000万人“洗身”,还要负责“送终”:有人去世后,勤劳点的家庭烧了骨灰抛进河,懒点的直接裹上布丢进河,让“母亲河”自己消化。有网友调侃:“印度人在恒河边上喝口水,可能一口就喝到他太奶奶。”



除了人为的“生理性污染”,工业毒瘤也在持续“投喂”恒河。印度工业的“发达”有目共睹,恒河沿岸及支流遍布制革厂、化工厂、印染厂等,未经处理的强酸、重金属(镉、铅、汞)、剧毒染料直接排入河中。在堪普尔等工业密集区,河水常年颜色诡异,散发刺鼻化学气味,鱼类大面积死亡或畸形。

数据显示,印度70%的地表水不适合饮用,超半数河流严重污染,95%的污水直排。讽刺的是,下游数千万人仍直接取用这种颜色可疑、气味刺鼻的河水作生活用水。底层民众别无选择,只能祈祷着喝一口“恒河圣水”,绝望等待腹泻、霍乱、肝炎甚至癌症降临。

世卫报告指出,印度水源性疾病致死人数占全国总死亡人数的30%,每年3770万人染病,夺走150万儿童生命。河流沿岸出现大量“癌症村”,比如哈里亚纳邦,每个家庭都因污水致癌失去过亲人,甚至有整个村庄因癌症消亡的案例。

再说说印度的垃圾。2019年印度人口就超13亿,人口多、密度大,垃圾产得多、清得少。仅新德里,每天就有超9000吨垃圾被运往垃圾场。

看这张图:这不是普通的山,而是新德里的垃圾山,高达60多米,面积相当于40多个足球场,重达1700万吨。鹰等猛禽在上空盘旋,流浪牛、狗、老鼠在烟雾弥漫的垃圾山上穿梭。这座垃圾山成了新德里的“标志性建筑”和“标志性污染源”,高度未来可能超越泰姬陵,对环境和公共健康构成严重威胁。

2024年,这座庞然大物发生自燃,大火吞噬了一面山坡,场面如同地狱。自燃释放的有害气体导致周边40万居民集体中毒。为啥会自燃?很简单:大量死鱼、死虾、肉类等有机废物腐烂后产生硫化氢、甲烷等气体,加上当地高温,稍不注意就“热火朝天”。

印度也不是完全不处理垃圾。据《纽约时报》调查,新德里虽有一座垃圾焚烧场,但焚烧后排放的剧毒物质二噁英超标10倍,剧毒灰烬被随意堆在居民区和学校周边。在这里生活,相当于每天被动吸50支烟,人均寿命缩短7年。

再看贫民窟的生存现状,更是令人窒息。比如达拉维贫民窟,两平方公里挤着100万人,平均1400人共享一个厕所,40%以上人口保持露天排便习惯。恶臭的垃圾山、剧毒的灰烬、随处可见的污物,画面自行想象。

其实,印度这场环境灾难的根源深植于社会肌理。宗教观念首当其冲:印度教视恒河为圣河,还将厕所视为“不洁之地”,导致农村家庭拒绝修建卫生设施。种姓制度则让清扫工作成了“不可接触者”的专属,全国仅12%的塑料垃圾进入回收体系。

快速城市化带来人口爆炸,与基建滞后的矛盾愈发尖锐,污水处理能力仅覆盖5%的生活污水。更致命的是腐败:130亿美元的“清洁印度”计划资金被层层截留,最终贫民窟只得到些除臭剂喷洒。政府与私企勾结,缺乏有效监管,不少企业行贿拿垃圾处理合同,再用低廉、不环保的方式处理,危害环境与健康。腐败还导致项目成本虚高,浪费税金,排挤无背景者——简单说,印度政府总是花最多的钱,办最少的事。



回望我国80-90年代,也曾面临类似困境:1990年全国污水处理率不足20%,7大水系超5成河段被污染。但后来通过实施环境保护法、产业升级和全民动员,实现了环境治理的“弯道超车”。

恒河仍在流淌,却难觅干净水源;垃圾山仍在增高,却堆不起一个民族的尊严。印度的环境危机,暴露的不仅是治理失效,更是文明基因中对基本秩序的漠视。当6亿人还在露天排便,40%的女性从未使用过卫生巾,任何“超级大国”的豪言都显得苍白。

反观中国,从“脏乱差”到“绿水青山”的转型,证明环境治理本质上是一场触及灵魂的自我革命。或许某天,当印度母亲不再为孩子腹泻哭泣,当德里市民能摘下防毒面具深呼吸,这个古老文明才能找回失落的体面。

有网友评论:“环境问题从来不是孤立的,它连着民生、制度与文明底色。印度的困境,与其说是缺资金、缺技术,不如说是缺共识、缺执行。中国用几十年证明,只要下定决心、上下同心,‘脏乱差’就能变成‘金山银山’。希望印度能早日打破僵局,让恒河变清、垃圾山消失,这才是对‘文明古国’最好的注解。”